立秋過后,簡單易懂的4大健康養(yǎng)生辦法

    添加日期:2018年9月6日 閱讀:1991

    夏日炎炎,處暑節(jié)氣也接踵而來,天氣逐漸轉向干熱。立秋節(jié)氣過后,早晚氣溫雖然比較涼,但溫差變化大,白天尤其是午間依然悶熱。此時人易倦怠、乏力,那么該如何注意身體健康呢?下面小編為你介紹立秋如何養(yǎng)生。

    注意養(yǎng)肺

    中醫(yī)認為,肺與秋季相應,而秋季干燥,氣燥傷肺,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產生疾病,因為需要潤燥、養(yǎng)陰、潤肺。

    秋燥易傷肺,可適當食用如芝麻、蜂蜜、百合、杏仁、乳品等柔潤食品,可以益胃生津,有益健康。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,食酸以收之。

    另外,在秋天,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,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,如內分泌紊亂、心慌心悸、失眠等問題。當出現此類現象時,可通過養(yǎng)陰、柔肝、疏解等方法調理。

    保持睡眠

    “春困秋乏夏打盹”,立秋后常常讓人感到渾身乏力提不起勁。大家應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,保持充足的睡眠,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鍛煉的時候要循序漸進。

    氣候上來看,秋季風干物燥,一旦勞累過度,容易誘發(fā)咽喉炎或是使本來已治好的咽喉炎反復。因此,應當適度調整衣著,并做好咽喉炎的預防,應注意勞逸結合。

    祛暑降溫

    立秋后,盡管晝夜溫差變大,但是白天溫度也很高,所以,防暑降溫要繼續(xù)。

    在飲食方面,祛暑降溫類的食品可以選擇綠豆湯,或者蓮子粥、薄荷粥等都是很有益處的另外,應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,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(yǎng),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。

    可以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,如西瓜、黃瓜、番茄、豆類制品等,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,如橙汁、檸檬汁、番茄汁等既可補充維生素,還可幫助消化、健脾開胃、提高食欲。

    此外,立秋時節(jié)還應嘗試多吃一些清淡食物。清淡飲食能清熱、斂汗、補液,還能增進食欲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寒涼飲食要減少。特別是一些老年人,大多脾胃虛弱,在選擇食物時,不宜過于寒涼,如西瓜、梨、黃瓜、葡萄等,其性味寒涼,多食可能傷及脾胃,所以要少吃。

    另外,立秋后可適當吃肉食,有許多食品如鴨肉、泥鰍、魚、豬瘦肉、海產品等,既能清暑熱,又可補益,可放心食用。

    防“空調病”

    炎熱季節(jié),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,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,也容易患上“空調病”。尤其在立秋之后,天氣早晚較涼,稍不注意,就會出現腹痛、吐瀉、傷風感冒、腰肩疼痛等癥狀。

    業(yè)內建議,立秋以后,早晚天氣偏涼,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,夜里選擇不開或只開除濕。另外,處在空調環(huán)境中的人們可以經常喝點姜湯。生姜具有發(fā)汗解表、溫胃止嘔、解毒三大功效,可有效防治“空調病”。

    責任編輯:大花 atm-sprinta.com 2018-9-6 15:43:35

    文章來源:中國制藥網

版權與免責聲明:
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廣州金孚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-1168醫(yī)藥招商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http://atm-sprinta.com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1168醫(yī)藥招商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

3.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
4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聯系郵箱:2817276005@qq.com。

本文標簽: 健康養(yǎng)生 養(yǎng)生保健100個小妙招 養(yǎng)生健康小常識
版權所有 1168醫(yī)藥保健品招商網-atm-sprinta.com Copyright © 2008-2025 廣州金孚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
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證書編號 (粵)-經營性-2014-0016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粵ICP備14090958號公網安備粵公網安備 44011102000390號
1168醫(yī)藥保健品招商網專業(yè)提供:醫(yī)藥等產品信息的網站招商平臺,打造中國成交率最高的網絡醫(yī)藥招商網站→返回頂部←
本網站只提供信息交流服務,不提供任何藥品銷售服務,不對交易過程擔負任何法律責任,請交易雙方謹慎交易,以確保雙方的合法權益 →返回首頁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