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日期:2011年4月9日 閱讀:1266
在連續(xù)26次降低藥品價格不見根本成效,反而遭致藥品“降價死”之后,有關部門把第27次降低藥價的良好愿望寄托在了引進藥物經濟學評價指標上(《醫(yī)藥經濟報》2011年3月16日)。這一次的結果如何,我們拭目以待。
其實,藥物經濟學不是新鮮事物。作為經濟學原理與方法在藥品領域的具體運用,藥物經濟學理論*早發(fā)端于上世紀的美國。1950年代以后,美國的公共醫(yī)療保健費用迅速增長,令政府和社會保障機構不堪重負。為了使有限的醫(yī)療保健資源*大限度地發(fā)揮效用,1979年,美國國會責成其下屬的技術評定局對公共醫(yī)療費用進行成本效用分析,直至1991年第*部專著《藥物經濟學原理》出版,藥物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初步形成。
藥物經濟學是一本“好經”。它站在全社會的角度研究藥品供需方的經濟行為,將經濟學原理、方法、分析結論等運用于臨床藥物治療過程,力圖使以往泛定性化的價格行為、價格管理等盡可能地量化,以*大限度地合理利用醫(yī)藥衛(wèi)生資源。具體到這次藥品降價,我國有關部門也表示,將綜合參考日均費用、生產成本和交易價格等藥物經濟學指標,分期分批降低政府定價藥品的價格,力圖做到有章可循,科學合理。
初衷是美好的,現(xiàn)實卻可能難盡人意。不難看出,藥物經濟學真正發(fā)揮作用必須建立在翔實可靠、真實性與指導性兼?zhèn)涞谋拘袠I(yè)乃至跨行業(yè)的經濟學與歷史性數(shù)據(jù)、專業(yè)分析、經濟模型等基礎之上,這有賴于一套科學、先進、公平、透明的機制作為保障,特別是要基于醫(yī)療機構在藥物采購、使用、核算、評價等方面,進行具體翔實的經濟學意義上的統(tǒng)計分析、評價等。這些在澳大利亞、加拿大等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,在以藥養(yǎng)醫(yī)、信息不對稱的我國卻有現(xiàn)實的實施障礙。一旦水土不服、后天不足,有再好的“經”也修不成正果。
藥價的構成不僅包括原材料及生產制造成本,也包括人力、營銷、管理、監(jiān)管等成本,以及新藥的研發(fā)投入,這些成本的相當一部分近些年是大幅上升的,“只能降不許升”的單行道管理是不合理、不科學的。這種觀念不轉變,引入藥物經濟學指標降藥價,雖然比過去的“成本加成法”進了一步,但仍然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。
責任編輯:李靜 atm-sprinta.com 2011-4-9 8:45:48
文章來源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廣州金孚互聯(lián)網科技有限公司-1168醫(yī)藥招商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http://atm-sprinta.com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1168醫(yī)藥招商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
3.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4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聯(lián)系郵箱:2817276005@qq.com。